UCCA北京

邱志杰:寰宇全图

2019.1.19 - 2019.5.5

邱志杰

《世界地图计划——万物系列》(局部)

2015-2017

纸上水墨

关于展览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于2019年1月19日至5月5日呈现个展“邱志杰:寰宇全图”,此次展览为UCCA建筑改造完成后的首展,也是对作为邱志杰近十年创作重心的地图系列迄今为止最为全面与系统的梳理与呈现。展览涵盖艺术家以各种媒介创作的地图作品,并聚焦于《世界地图计划》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以文化研究为基础、一组24幅的纸上水墨地图《万物系列》(2015-2017);艺术家在过去几年中创作的3幅策展地图也将在展览中呈现。展览同样囊括桌面地图装置作品《世界尽头的思想》(2016)、3件展示艺术家思维与创作过程的录像作品,以及艺术家与京东人工智能学院合作开发、具有互动性质的软件装置《京东AI生成地图》。此外,展览还包含一幅艺术家专为UCCA建筑改造后的新空间而创作的水墨壁画《艺术生态地图》,这件艺术家迄今创作的最大尺幅的场域特定地图将在展览结束后继续作为UCCA的一部分而存在,也将成为这座重要机构在当代艺术生态系统之中独特位置的见证。

邱志杰的身份多元,创作媒介多样,从早期横跨诸多领域的艺术创作实践,到其后的策展与教育实践,其艺术家、理论家、教育家、策展人这一系列身份在其以地图为形式的创作中最终融会贯通。展览标题“寰宇全图”源于中世纪拉丁语对世界地图的总称:2010年前后,邱志杰将最初被用作描摹作品关联性图解的“地图”绘制,逐渐发展为将研究、写作、幻想和行动脚本统一起来的“世界地图计划”,并在随后创作的多个系列、共计百余幅的地图作品中,以山水笔墨构造的坐标系凝练地将观念、个人、物件、事物和事态编织在一起,为观者提供在相互关系中理解它们的可能性。作为博采众长的地图绘制者,地图在邱志杰近十年来的艺术实践中承载了多重功能:它既是自我意识、工作框架、展览计划、思想交流、政治拓扑,也承担了历史文化研究提纲挈领之功能。

艺术家为新加坡双年展而作的《地图的地图》(2016)集中呈现了艺术家对制图史的研究。从中世纪开始,以地理大发现、郑和下西洋等重要地理事件为标志的人类探险史,和不同国家制图方法的演化史在这一作品中形成呼应,向观众揭示着地图绘制与全球政治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如艺术家所言,地图绘制者正掌握着将世界以其自身选定方式进行呈现的权力。在“世界地图计划”系列的代表作品《万物系列》(2015-2017)中,邱志杰展现了博物学家式的志趣与视野,从身体、命运、动物、植物、疾病、医药、情感、记忆、故事、神话、工具、职业等主题出发,对横跨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诸多事物进行了发散性的文化梳理与研究。系列中的24张地图可被视作强调其自为构建性的独立作品,却又相互呼应;其构图从左至右首尾相连,形成了一张将客观事实与个人经验相糅合的知识谱系图。《记忆的地图》(2017)系列作品则重点探讨了记忆的生成机制和这一概念中隐藏的政治性:作为情感产物的记忆既具有高度私人化的属性,又因其可被以各种方式进行修改、重塑的特性而与国家、政治、历史等命题紧密相关。在地图中,每个特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各种概念间逻辑或非逻辑、显性或隐性的关联,均在艺术家笔下由山脉与河流构成的水墨拓扑中渐次显现。

桌面地图装置作品《世界尽头的思想》中的一系列“群岛”拓片以诸多“主义”为线索,对人类思想史中不同流派与重要议题进行了非线性归类。在巨幅墙绘作品《艺术生态地图》中,邱志杰则勾勒了自1989年以来逐渐萌芽发展的艺术行业生态体系。地图中,艺术教育系统、官方美术系统和私人机构集群等几大阵地分足鼎立,地理元素的命名与出乎意料的空间关系展现出艺术家独有的诗意和幽默感,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中的轶事趣闻则颇具调侃意味。

由于地图具有的思维导图特质,邱志杰也经常将之用作各种展览的策划蓝图,而这些阐述策展理念的地图中也蕴含了艺术家对其身处的艺术生态系统的反思。《为什么表演》是艺术家为2016年同名展览而创作的策展地图,在梳理表演的历史、流派和理论的基础上,考察了“表演”在当下时代中所具备的政治性与社会性。《不息之图》(2018)最初为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而作;而此次,艺术家将原先的素描地图延伸拓展为水墨地图,并在展览中首次呈现。艺术家将地图主体轮廓化形为中国太极两仪图,中国传统中象征“无常”的寓言与古人为应对“无常”所发展出来的一系列生活哲学被置于地图左半部分的“变化渊”一极中,而代表继承、延续和生生不息的概念和意象则出现于右半部分的“传承渊”一极中。这与邱志杰对展览主题的思考一脉相承:正是在不断的变化与传承之中,文化和艺术得以生生不息。在艺术家为展览“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2017-2018)创作的地图中,分别代表40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史与全球化进程的两条山脉构成了社会政治语境的框架,与正中间的中国当代艺术曲折的历史河流交织呼应;诸多贴近当下且颇具自传性色彩的细节,则高度凝练了邱志杰30年对艺术史的讲授、研究以及个人经历与见证。

展览同样包含展现邱志杰地图创作思维过程的影像与互动软件装置。《墙上的项目》将邱志杰此前创作的墙绘作品集结成为录像,《思维导图动画》则记录了思维导图软件组织、生成信息的过程,《京东AI生成地图(现场表演版录像)》展示了艺术家是如何使用人工智能软件进行创作的。此外,艺术家在与京东人工智能学院何晓冬博士合作开发的人工智能软件装置中继续拓展了自身地图创作的边界。这一软件装置中导入了邱志杰地图系列中的高频语汇与囊括数万个常用词的京东词库,在观众语音或打字输入任意有效词语后,软件都会自动联想生成一幅结合邱志杰地图中的山水和图像元素,具有艺术家创作风格的地图。AI地图作为地图系列的技术性延展,体现了艺术家一直以来跨媒介创作的倾向,通过在文本语义的层面上的无限扩充,地图演变为一个自动生长、具有无限可能的系统。

关于展览

感谢UCCA战略合作伙伴阿那亚对展览“邱志杰:寰宇全图”的支持。本次展览亦延伸出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公共实践项目。这些活动围绕着邱志杰在本次展览中展出的作品或实践展开,由侯莹(舞蹈家)、何晓东(京东AI平台与研究部AI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及艺术家本人等表演、参与或策划。

关于艺术家

邱志杰1969年生于福建漳州,199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和北京。他是当代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家之一,也是90年代颇具声望的前卫艺术领袖,现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及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个展包括:“文字生涯”(金泽21世纪美术馆,金泽,2018);“邱注上元灯彩图”(民生美术馆,北京,2018);“不羁之旅”(凡阿比美术馆,埃因霍芬,2017);“邱注上元灯彩计划”(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2015);“独角兽和龙”(奎利尼斯坦帕里亚美术馆,威尼斯,2013);“偶像的黄昏: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之四”(世界文化宫,柏林,2009);“破冰:南京长江大桥之三”(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09)等。近期群展包括:“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2017-2018);“本土:变革中的中国艺术家”(路易威登基金会,巴黎,2016)等。他曾参与哥德堡双年展(2013);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13);横滨三年展(2005);圣保罗双年展(2002,2014)等。他曾参与策划:中国首个影像艺术展“现象与影像”(杭州,1996);1999-2015年期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下展览“后感性”系列;第9届上海双年展(2012);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17)等。

下载“邱志杰:寰宇全图”新闻稿。


展出作品

查看更多

邱志杰

《绝望和希望都是平静的》

2015-2016
纸上水墨
245×126cm

邱志杰

《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特殊的含义》

2015-2016
纸上水墨
245×126cm

邱志杰

《为什么表演》

2016
纸上水墨
240×360cm

邱志杰

《记忆总是不可靠的》

2017
纸上水墨
1.275x3.27cmx7

1 / 4

视频资料

04:59

视频资料

04:59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1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