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导览

自学生时代起,皮皮乐迪·里思特便开始收集一些无标记的白色、灰色或透明的工业制品,其中许多其实是消费品的包装。这件名为《天真的收藏》(1985-约2054)的作品,她计划将其持续至生命终结。里思特曾提到此作受到了激浪派与波普艺术先驱理查德·汉密尔顿为披头士乐队《白色专辑》设计的唱片封面的影响。然而,她对现成品与“空白”设计的运用,与这些更早的作品有所不同。其目的并不仅仅是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现成品挑战观众对艺术的固有观念;相反,她认为这些材料本身就拥有一种独立的美感,值得我们以审美的眼光重新观看。

这些被她称作“即时钻石”的物品,被精心陈列于UCCA的落地玻璃前,构成一件“现成品雕塑”式的装置。当这些原本大多被设计为一次性使用的物件聚在一起时,反而营造出一种冥想般的、短暂逃离消费主义的空间。如果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物品已经如此美丽,我们为何还要执着于昂贵的商品?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物品往往为了保持我们的物品与食物清洁而被制作,一旦被丢弃,便又成为污染环境的垃圾——这一细节也暗示了本次展览的核心装置所触及的环保主题。至少在这里,这些瓶子、袋子、泡沫塑料膜等被重新赋予了价值,重获“天真”之名,提醒我们去发现日常生活中那些潜藏的美。
在皮皮乐迪·里思特的艺术实践中,边界总是被欣然忽视,社会规范也被轻松地抛诸脑后。在其早期的视频作品中,她将乐迷在卧室里随着歌曲起舞和跟唱的私密时刻自然地推向公共领域。她也常常袒露身体,但目的并非为了惊世骇俗,而是强调身体的自然与常态。在《春泉朝阳吊灯》(2025)这件作品中,里思特再次巧妙地促成材料与环境之间出人意料的碰撞,抹去私人与公共之间的界限。

这件“吊灯”有两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其一,它内置一座喷泉;其二,材料并非传统的玻璃或黄铜,而是主要由泳裤构成。泳衣既暗示了那些通常只在私人空间暴露的身体部位,也令美术馆仿佛转化为一个无忧无虑的水上乐园。悬挂的衣物被不规则地染成粉色,让人联想到英文俗语中“airing out dirty laundry”(直译为“晾晒脏衣服”,即“家丑外扬”的意思)这一表达,但此处并无任何隐秘或丑闻要揭示。里思特巧妙地在作品中运用“light”一词的双重含义——“光”与“轻盈”,邀请观众卸下羞耻与负担,以更开放的心态走入展览:在这里,日常生活幻化为奇境,原本任意设定的礼仪与规范也悄然消解。
自1980年代中期起,皮皮乐迪·里思特的影像作品不断从地下音乐、行为艺术、延展电影、激浪派运动、反文化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中充分汲取养分。在此次展览中,除了在展厅内的场域特定装置,为了更全面呈现里思特的创作脉络,UCCA报告厅定时播放她创作于80至90年代的四部代表作,包括她学生时期的成名作《我不是那个朝思暮想的女孩》(1986),以及《(免罪)皮皮乐迪的过错》(1988)、《你曾叫我杰基》(1990)、《我是这首歌的受害者》(1995)。在这些作品中,流行音乐原曲往往经由艺术家本人重新演绎。艺术家结合不连贯的剪辑、重复画面、故障干扰、变速切换,以及色调偏移等多样的影像语言,打破音乐MV这一日趋保守化的影像类型所固有的美学范式,并以鲜明立场批判其中对女性形象的规训与存在问题的视觉表征系统。
里思特对身体与外在世界的相互作用一直充满兴趣。视网膜、内腔镜等连接身体内外的影像介质,以及与消化相关的意象持续不断地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在她看来,当下的社会有一种虚弱不堪的心态:过度关注外在和具体的事物,“一味把注意力集中在视网膜和大脑协作形成的颜色和知觉”。因此,通过对人体内在影像与消化过程的探索,艺术家重新审视了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基本生理机制,同时也引导我们思考,在当下信息与图像高度过载的环境中,个体如何接收、储存、过滤外部感知。

展览中的多件作品皆指向了这一议题,其中最直接的便是1993年创作的《消化印象》。作品包含了从天花板上垂吊下的一件女士泳衣,腹部位置被放置了一台老式的圆形显示器。在该作品之前的版本中播放着一段内腔镜穿过肠道的影像。但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没有放入这段影像,而是只留下了显示器搜寻信号时的雪花画面。一场关于人体内在的消化探索被转化为一次电子器械对外部信号的接收尝试,也比喻了人眼感知信息的过程。整个屏幕被泳衣所覆盖,只留下模糊的黑白光影在向观众提问:什么被接收了?又有什么被过滤了?作品所位于的迂回的、昏暗的褶皱幕帘走廊也仿佛一段连接内外世界的肠道——里思特所构建的感官宇宙在其中徐徐展开。
人体一直是皮皮乐迪·里思特创作的核心议题。她用身体引导观众的目光,为画面扭曲的视频注入人性化的气息,同时希望以此去除人们对身体功能的羞耻感。在1996年的影像作品《Mutaflor》中,她通过极富创意的剪辑方式,营造出镜头穿越身体内部的效果。这一元素在《掌心宇宙》(2025)中依然显见,但不仅仅体现在视频中出现的手、脚和面孔上。艺术家将UCCA大展厅视为美术馆与公众共同构成的“身体”中心。在展厅宏伟的屋架之下,层层织物悬挂而下,仿若附着在巨大胸腔上的皮肤与筋膜(身体的结缔组织);地面绒毯上印制的血细胞图案,则与这些半透明与不透明的织物相呼应。艺术家将影像投射于这面不规则垂挂的幕布上,模糊了上下方向的逻辑,也暗示了我们眼睛内部的视觉原理——图像在视网膜上是倒置的,必须经由大脑“翻转”才能成像。观众可以推拉或掀起这层幕布,从而改变其他人的观看效果,使这层织物具备了某种“眼部肌肉”的功能;也可以几个人协作,共同拉动幕布,通过集体之力来获得个体无法实现的观看效果。通过构建这样一个装置——人们的行为会影响他人的观看体验(反之亦然),里思特希望提醒我们,艺术体验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行为,是在人与人的社群之中展开的。
正如作品标题所示,《掌心宇宙》(2025)充满了与手、皮肤及触觉相关的象征元素。影像中反复出现的手掌不仅以张开的手势传递出开放的意涵,还在画面中不断扭动、伸展,仿佛试图越过屏幕,触碰观众。这些动作并非只是供人凝视的画面,而是期待回应的邀约。在这件高度互动的作品中,观众可以掀起覆盖整个大展厅的织物“皮肤”一角,让这些幕布发生形变,从而获得不同的视觉体验;也可以将头探入布料上剪出的洞口,从全新的角度观看作品。打破传统美术馆“不可触碰艺术品”的禁忌,观众被鼓励用手去触摸作品,感受“屏幕”与地毯所带来的触感。在这个超大尺度的装置里,观众甚至可以直接触摸到影像中的单个像素,从而反转“触摸屏”这一概念本身。随着画面中不断漂浮的手与偶尔出现的脚,里思特巧妙地唤起了英文单词“digital”(数码)的双重含义——既指数字技术,也指手指或脚趾。与此同时,悬挂的幕布有的透光,有的反光,恰如皮肤既是渗透性的膜层,也是保护性的屏障。

《掌心宇宙》并没有为宜的观看方式,它不仅是用眼睛观看、用耳朵聆听的对象,更是一次通过身体去感知的体验——作品真正被“激活”的时刻,正是在观众探索它的过程中。
《掌心宇宙》(2025)在内在与外在世界之间自如游走:虽然整个装置营造出一种置身巨大身体内部的感受,影像中却反复出现风景的画面。镜头缓慢地掠过点缀着树木的田野,远处是山峦和蓝天(当然,有时画面被处理成迷幻的色调)。这些景象乍看之下仿佛田园牧歌,指向一种更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回归。然而,画面中所展现的许多风景实际上是工业化农业的产物——例如整齐划一的田垄与行驶其间的拖拉机。在其他的画面中,极端的特写镜头将一株株花茎放大成一整棵树,而花椰菜与生菜则化身为岩石地貌或河流系统。

里思特在2014年的作品《慈悲花园回归之肤》中,曾借由展现一位男性农民对作物的温柔照料,探讨了男性气质中鲜少被关注的一面;而在《掌心宇宙》中,她重新审视了“自然母亲”这一性别化想象,通过拍摄一位女性在修剪整齐的花园中奔跑的画面,强调农业如何改造自然景观。艺术家在此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共生系统——人类与自然风景之间既相互依存,也彼此塑造。经过投影放大之后,掌纹化作地形图上的起伏线条,强化了身体与地貌、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关联。
皮皮乐迪·里思特曾在一次前往红海的旅行之后回到莱茵河谷的家乡格拉布斯,开始拍摄周边水域的水下风景(《四层通向温和》,2016)。浑浊的河水中轻柔舞动的水草和朦胧光影令人联想到莫奈的睡莲,也预示了她之后的创作《啜饮我的海洋》(2017)中呈现的意象——不期而遇的彩色珊瑚,纠结缠绕的水下植物。里思特在这些作品中邀请观众潜入影像中的水下世界,在阳光和色彩的幻境中浮游。

此次展出的《掌心宇宙》(2025),肌理轻柔的幕布和影片中层层交织的多元景观,召唤着一个图像与观者彼此交融的流动世界。影像不再被限定于固定的框架之中,而是自由地散溢至所有空间的边界之外,洒落在面料上、我们的身体之上、展厅的地面和墙面。观众可以轻易穿越屏幕,“流”入图像之中。里思特将水的温柔、顺势、仁慈与宁静注入作品之中,原本不能识别情感的投影仪器,在此仿佛化身为具有感官的水体,将观众环绕并呵护于这不断流动的宇宙之中。

即时雕塑

自学生时代起,皮皮乐迪·里思特便开始收集一些无标记的白色、灰色或透明的工业制品,其中许多其实是消费品的包装。这件名为《天真的收藏》(1985-约2054)的作品,她计划将其持续至生命终结。里思特曾提到此作受到了激浪派与波普艺术先驱理查德·汉密尔顿为披头士乐队《白色专辑》设计的唱片封面的影响。然而,她对现成品与“空白”设计的运用,与这些更早的作品有所不同。其目的并不仅仅是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现成品挑战观众对艺术的固有观念;相反,她认为这些材料本身就拥有一种独立的美感,值得我们以审美的眼光重新观看。

这些被她称作“即时钻石”的物品,被精心陈列于UCCA的落地玻璃前,构成一件“现成品雕塑”式的装置。当这些原本大多被设计为一次性使用的物件聚在一起时,反而营造出一种冥想般的、短暂逃离消费主义的空间。如果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物品已经如此美丽,我们为何还要执着于昂贵的商品?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物品往往为了保持我们的物品与食物清洁而被制作,一旦被丢弃,便又成为污染环境的垃圾——这一细节也暗示了本次展览的核心装置所触及的环保主题。至少在这里,这些瓶子、袋子、泡沫塑料膜等被重新赋予了价值,重获“天真”之名,提醒我们去发现日常生活中那些潜藏的美。

私密化为公共

在皮皮乐迪·里思特的艺术实践中,边界总是被欣然忽视,社会规范也被轻松地抛诸脑后。在其早期的视频作品中,她将乐迷在卧室里随着歌曲起舞和跟唱的私密时刻自然地推向公共领域。她也常常袒露身体,但目的并非为了惊世骇俗,而是强调身体的自然与常态。在《春泉朝阳吊灯》(2025)这件作品中,里思特再次巧妙地促成材料与环境之间出人意料的碰撞,抹去私人与公共之间的界限。

这件“吊灯”有两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其一,它内置一座喷泉;其二,材料并非传统的玻璃或黄铜,而是主要由泳裤构成。泳衣既暗示了那些通常只在私人空间暴露的身体部位,也令美术馆仿佛转化为一个无忧无虑的水上乐园。悬挂的衣物被不规则地染成粉色,让人联想到英文俗语中“airing out dirty laundry”(直译为“晾晒脏衣服”,即“家丑外扬”的意思)这一表达,但此处并无任何隐秘或丑闻要揭示。里思特巧妙地在作品中运用“light”一词的双重含义——“光”与“轻盈”,邀请观众卸下羞耻与负担,以更开放的心态走入展览:在这里,日常生活幻化为奇境,原本任意设定的礼仪与规范也悄然消解。

录像、行为艺术与流行文化

自1980年代中期起,皮皮乐迪·里思特的影像作品不断从地下音乐、行为艺术、延展电影、激浪派运动、反文化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中充分汲取养分。在此次展览中,除了在展厅内的场域特定装置,为了更全面呈现里思特的创作脉络,UCCA报告厅定时播放她创作于80至90年代的四部代表作,包括她学生时期的成名作《我不是那个朝思暮想的女孩》(1986),以及《(免罪)皮皮乐迪的过错》(1988)、《你曾叫我杰基》(1990)、《我是这首歌的受害者》(1995)。在这些作品中,流行音乐原曲往往经由艺术家本人重新演绎。艺术家结合不连贯的剪辑、重复画面、故障干扰、变速切换,以及色调偏移等多样的影像语言,打破音乐MV这一日趋保守化的影像类型所固有的美学范式,并以鲜明立场批判其中对女性形象的规训与存在问题的视觉表征系统。

消化

里思特对身体与外在世界的相互作用一直充满兴趣。视网膜、内腔镜等连接身体内外的影像介质,以及与消化相关的意象持续不断地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在她看来,当下的社会有一种虚弱不堪的心态:过度关注外在和具体的事物,“一味把注意力集中在视网膜和大脑协作形成的颜色和知觉”。因此,通过对人体内在影像与消化过程的探索,艺术家重新审视了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基本生理机制,同时也引导我们思考,在当下信息与图像高度过载的环境中,个体如何接收、储存、过滤外部感知。

展览中的多件作品皆指向了这一议题,其中最直接的便是1993年创作的《消化印象》。作品包含了从天花板上垂吊下的一件女士泳衣,腹部位置被放置了一台老式的圆形显示器。在该作品之前的版本中播放着一段内腔镜穿过肠道的影像。但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没有放入这段影像,而是只留下了显示器搜寻信号时的雪花画面。一场关于人体内在的消化探索被转化为一次电子器械对外部信号的接收尝试,也比喻了人眼感知信息的过程。整个屏幕被泳衣所覆盖,只留下模糊的黑白光影在向观众提问:什么被接收了?又有什么被过滤了?作品所位于的迂回的、昏暗的褶皱幕帘走廊也仿佛一段连接内外世界的肠道——里思特所构建的感官宇宙在其中徐徐展开。

集体之躯

人体一直是皮皮乐迪·里思特创作的核心议题。她用身体引导观众的目光,为画面扭曲的视频注入人性化的气息,同时希望以此去除人们对身体功能的羞耻感。在1996年的影像作品《Mutaflor》中,她通过极富创意的剪辑方式,营造出镜头穿越身体内部的效果。这一元素在《掌心宇宙》(2025)中依然显见,但不仅仅体现在视频中出现的手、脚和面孔上。艺术家将UCCA大展厅视为美术馆与公众共同构成的“身体”中心。在展厅宏伟的屋架之下,层层织物悬挂而下,仿若附着在巨大胸腔上的皮肤与筋膜(身体的结缔组织);地面绒毯上印制的血细胞图案,则与这些半透明与不透明的织物相呼应。艺术家将影像投射于这面不规则垂挂的幕布上,模糊了上下方向的逻辑,也暗示了我们眼睛内部的视觉原理——图像在视网膜上是倒置的,必须经由大脑“翻转”才能成像。观众可以推拉或掀起这层幕布,从而改变其他人的观看效果,使这层织物具备了某种“眼部肌肉”的功能;也可以几个人协作,共同拉动幕布,通过集体之力来获得个体无法实现的观看效果。通过构建这样一个装置——人们的行为会影响他人的观看体验(反之亦然),里思特希望提醒我们,艺术体验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行为,是在人与人的社群之中展开的。

触感

正如作品标题所示,《掌心宇宙》(2025)充满了与手、皮肤及触觉相关的象征元素。影像中反复出现的手掌不仅以张开的手势传递出开放的意涵,还在画面中不断扭动、伸展,仿佛试图越过屏幕,触碰观众。这些动作并非只是供人凝视的画面,而是期待回应的邀约。在这件高度互动的作品中,观众可以掀起覆盖整个大展厅的织物“皮肤”一角,让这些幕布发生形变,从而获得不同的视觉体验;也可以将头探入布料上剪出的洞口,从全新的角度观看作品。打破传统美术馆“不可触碰艺术品”的禁忌,观众被鼓励用手去触摸作品,感受“屏幕”与地毯所带来的触感。在这个超大尺度的装置里,观众甚至可以直接触摸到影像中的单个像素,从而反转“触摸屏”这一概念本身。随着画面中不断漂浮的手与偶尔出现的脚,里思特巧妙地唤起了英文单词“digital”(数码)的双重含义——既指数字技术,也指手指或脚趾。与此同时,悬挂的幕布有的透光,有的反光,恰如皮肤既是渗透性的膜层,也是保护性的屏障。

《掌心宇宙》并没有为宜的观看方式,它不仅是用眼睛观看、用耳朵聆听的对象,更是一次通过身体去感知的体验——作品真正被“激活”的时刻,正是在观众探索它的过程中。

风景

《掌心宇宙》(2025)在内在与外在世界之间自如游走:虽然整个装置营造出一种置身巨大身体内部的感受,影像中却反复出现风景的画面。镜头缓慢地掠过点缀着树木的田野,远处是山峦和蓝天(当然,有时画面被处理成迷幻的色调)。这些景象乍看之下仿佛田园牧歌,指向一种更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回归。然而,画面中所展现的许多风景实际上是工业化农业的产物——例如整齐划一的田垄与行驶其间的拖拉机。在其他的画面中,极端的特写镜头将一株株花茎放大成一整棵树,而花椰菜与生菜则化身为岩石地貌或河流系统。

里思特在2014年的作品《慈悲花园回归之肤》中,曾借由展现一位男性农民对作物的温柔照料,探讨了男性气质中鲜少被关注的一面;而在《掌心宇宙》中,她重新审视了“自然母亲”这一性别化想象,通过拍摄一位女性在修剪整齐的花园中奔跑的画面,强调农业如何改造自然景观。艺术家在此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共生系统——人类与自然风景之间既相互依存,也彼此塑造。经过投影放大之后,掌纹化作地形图上的起伏线条,强化了身体与地貌、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关联。

像水一般

皮皮乐迪·里思特曾在一次前往红海的旅行之后回到莱茵河谷的家乡格拉布斯,开始拍摄周边水域的水下风景(《四层通向温和》,2016)。浑浊的河水中轻柔舞动的水草和朦胧光影令人联想到莫奈的睡莲,也预示了她之后的创作《啜饮我的海洋》(2017)中呈现的意象——不期而遇的彩色珊瑚,纠结缠绕的水下植物。里思特在这些作品中邀请观众潜入影像中的水下世界,在阳光和色彩的幻境中浮游。

此次展出的《掌心宇宙》(2025),肌理轻柔的幕布和影片中层层交织的多元景观,召唤着一个图像与观者彼此交融的流动世界。影像不再被限定于固定的框架之中,而是自由地散溢至所有空间的边界之外,洒落在面料上、我们的身体之上、展厅的地面和墙面。观众可以轻易穿越屏幕,“流”入图像之中。里思特将水的温柔、顺势、仁慈与宁静注入作品之中,原本不能识别情感的投影仪器,在此仿佛化身为具有感官的水体,将观众环绕并呵护于这不断流动的宇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