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媒介》
2016
综合材料装置、持续性表演
尺寸可变
唐纳天的《最后媒介》进一步阐释了其对被建构环境及其心理学效应的形而上学思考。
UCCA当代艺术中心于2016年8月19日至10月23日呈现“新倾向:唐纳天”,这是艺术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首次个展。唐纳天将UCCA的长廊转化为一件单独的作品《最后媒介》(The Last Vehicle,2016年),将空间分割成两个既独立、又关联的部分:一部分为异域化的景观,另一部分为室内的生活空间。“媒介”指涉装配着假眼与无线传感设备的遥控车,将异域化的景观及其独处居民的直播画面传递给室内空间中久坐着观看屏幕的探索者。在此,不同时空坐标中的影像上演着摧毁与再生的持续性循环,艺术家试图探讨由通讯或模拟设备加速生产、传播的影像如何操纵、甚至替代现实的经验。
以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对“加速的文化”的批判为依据,唐纳天的《最后媒介》进一步阐释了其对被建构环境及其心理学效应的形而上学思考,依据悖论式的原则——图像永远先行于客体——制造一种实验性的体验。该作品的核心在于“探索者”的形象,其久坐不动的状态直接展现了“宅男”或御宅族文化的现状。这一主题亦反映在《最好不要》(I Would Prefer Not To,2009年)中。探索者以来回运动的遥控车传输异域化景观的图像,戏仿了建立在实质现象之视觉呈现上的科技社群,而这一视觉呈现则由远程操控装置所收集的数据生成。唐纳天在其论文与作品《乌托邦的午后》(Afternoon in Utopia,2012年)中诠释了上述思考。
关于这一哲学困境,唐纳天写道,“仿佛图像成为一切存在的事物,客体永远处于已被取代的状态,难以被把握;它并非是远距离的客体,而是间离性的客体——总之,是异域化的。”在此,异域化的身体作为一种具有深度的主体,虽然在沙地一般的陌生地域——类似2014年的作品《末日延迟》(Apocalypse Postponed)——中呈现,却在比喻的意义上被一位表演者所操控;这位表演者仿佛杂糅了各类日本动漫角色,在观众面前神秘地若隐若现。这一形象幽默地反映了艺术家对重置媚俗事物之语境的兴趣,以此塑造忧郁角色的多重身份。
《最后媒介》对艺术家先前作品的引用亦体现在一个具有持续性水循环系统的水槽上——源于《白内障》(Cataract,2012年),这是艺术家在香港Experimenta举办的首个重要展览。“新倾向:唐纳天”不仅集中反映了艺术家的创作特征,亦引入了全新的行为表演元素。作为一名观念艺术家,唐纳天以对各类文化表征的融合而闻名,通过多重文本指涉及语言的演绎而制造意义,正如那些花费好几个小时点击“维基百科”上的超链接的人。
关于艺术家
唐纳天是一位香港的视觉艺术家;其作品探索知觉的技术,建构了一系列复杂的场景——其中,物体存在于自身与其影像的暧昧关系之中,身体则屈服于空间的诱惑力。2014年,唐纳天被授予亚洲文化协会Altius奖学金,以及由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的“香港艺术发展奖之艺术新秀奖”。近期展览如下:“环绕观众”(“Surround Audience”),纽约新美术馆三年展,纽约,2015年;“未见之存有”(“Unseen Existence”),香港艺术中心,香港,2014年;“四面体”(“Tetraphilia”),爱马仕三层(Third Floor Hermés),新加坡,2013年。
关于新倾向
“新倾向”系列项目首创于2015年,旨在为中国最具潜力的艺术家提供举办其首次机构个展和出版首本专著的平台。个展系列项目“新倾向”延续UCCA一贯的展览愿景——UCCA致力于展示和推广脱颖而出的新兴艺术实践,曾举办的相关展览包括“ON | 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2013年)、“中坚:新世纪中国艺术的八个关键形象”(2009年)、“由……策划”系列展(2010年—2012年)等,意在以一系列个体呈现的整体样貌来展现当今中国新艺术倾向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关于展览
“新倾向:唐纳天”由UCCA助理策展人郭希策划,是“新倾向”系列的第5个展览,该系列由UCCA馆长田霏宇发起。展览亦推出同名出版物《新倾向:唐纳天》,于尤伦斯艺术商店(UCCASTORE)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