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
参观信息
票务
会员
团体
商店与书店
展览
UCCA北京
UCCA沙丘
UCCA Edge
UCCA陶
UCCA Offsite
项目
公共实践
会员
UCCA儿童
出版物
尤伦斯艺术基金会
图书馆和档案
在线购票
成为会员
支持我们
加入我们
关于我们
UCCA北京
今日开馆,
10:00-19:00 (最后入场时间: 18:30)
UCCA沙丘
今日闭馆,
UCCA Edge
今日开馆,
10:00-19:00 (最后入场时间: 18:30)
UCCA陶
今日开馆,
9:00-18:00 (最后入场时间: 17:30)
EN
在线购票
成为会员
在线购票
成为会员
EN
返回
语音导览
展览的标题采用了一种富于想象的方式——令人联想到一段以展示或表演为目的的舞台时间,同时暗喻梦境和梦想的时间维度,提供一个令人期待的想象空间。在许多语言中,“梦”本身就包含着梦境与梦想之间的联系,每个人都不会对这样的概念感到陌生:它揭示着人们在生活中各自紧迫的诉求,也传达一种美好的共同愿景。近些年,在全球气候、政治和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和当代的危机中,我们越来越频繁地感受到人的意志、理念和主体愿望及其力量的回归。“梦想时间”希望借由这些话题,引出每位参观者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思考。
您将在接下来进入到展览“梦想时间”的第一个部分。在西展厅,我们试图构建一个由梦想引出的相遇之地,也是做梦者的相会之地。在此处,我们邀请美国艺术家克里斯汀•孙•金,以其标志性的艺术语言在西展厅空间创作一件场域特定的墙绘作品。作为展览的引子,该作品调动观众的想象和感知方式,并延续她对口头语言、人造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与世界的关系的探索。陈泳因则拓展了名为《半梦》(HalfDream)的项目中所搭建的关于梦的网络系统,侧重对人际关系、个人记忆的关注,并邀请观众参与到对梦境的分享、交流甚至疗愈中。
在接下来的新展厅中,四组作品向观众展开世界不同地区个体的叙事。伊西娅尔•欧卡丽兹在《雕像》中,通过与雕塑对话的行为表演,带领观众缓缓进入主体性的世界。她在《梦的日志》中将自己的梦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于展览开放期间(1月28日)进行一次现场分享。斯凯•霍平卡的影片《口耳相传》致敬了美国艺术家、摄影师荷利斯•法朗普顿(Hollis Frampton)于1970年代创作的实验影片,并结合自己的诗文,讲述了一段交织着历史和情感的故事。海希弥与苏菲亚•艾芳尼安共同创作的全新系列纸上画作,充满了对亲人与友人的爱与怀念,他们的创作亦呼应了徐冠宇在长期的摄影创作系列《外籍人口》中对移民生活的某种亲历和见证,并揭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在这四组作品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仿佛窃窃私语着各自的快乐、痛苦或憧憬,这些故事看似毫无关联,却共享着某种个体的私密性与温情。
进入到中展厅,我们也进入到一个传统与现代能量相交织的场域。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以各自的方式诠释了当代生活,以及全球化变迁中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并以不同方式向我们勾勒出更为集体性的历史愿景。我们会看到艾丝利•乔乌肖鲁与因吉•艾薇内通过绘画以某种萨满式的呼唤“救赎”一条土耳其深受污染的河流,冯志炫通过综合材料的雕塑创作,讲述折叠了远古和后人类时代的技术神话与贸易史。曹晶的浮雕作品探索东西方之间的历史互动,过去与未来的交融,以及后全球化文化中不断演变的身份。王伊芙苓韬程在她的“假海报”系列中,通过挪用文学作品中既定命题并对其作出更具当代立场的评述,亦将水墨、书法等媒介从简单的传统源流与临摹复制程式中解放出来。
杜曼诺维创作的雕塑,与涉及技术发明的时间线相叠置,探索女性与技术历史的亲密关系。马秋莎的最新作品《海上窗》——在一个可移动的橱窗内通过挪用、编排与重构历史物件,使得物件的历史确定性发生游移,生成出若干想象的路径,并连同背后所蕴藏的生产与贸易流转、集体记忆以及个人情感都被一一激活。
彭祖强在最新作品《自动更正》中,通过流行音乐思考文化情感中的他者身份,摇摆于不断交替更正于集体之梦中的“你”和“我”,引起人们对思想和情感世界的外延、回忆及其脆弱性的思考。王裕言的全新影像装置作品《熟睡的世界转过身来》结合大量的现成影像素材,描绘了一个虚构世界中的人造照明工程,引起人们对技术神话的反思。
单慧乾通过作品《全部都係你》分别扮演了男团中的四名成员,每个角色以不同的态度体现出超越人造二元的多重身份,揭示偶像文化的造梦机制背后欲望及情感结构的共通。在展览的尾声,我们以陈泳因的《半梦》作为结尾,邀请观众在梦想时间中对他人也说说自己的梦。
01
展览的标题采用了一种富于想象的方式——令人联想到一段以展示或表演为目的的舞台时间,同时暗喻梦境和梦想的时间维度,提供一个令人期待的想象空间。在许多语言中,“梦”本身就包含着梦境与梦想之间的联系,每个人都不会对这样的概念感到陌生:它揭示着人们在生活中各自紧迫的诉求,也传达一种美好的共同愿景。近些年,在全球气候、政治和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和当代的危机中,我们越来越频繁地感受到人的意志、理念和主体愿望及其力量的回归。“梦想时间”希望借由这些话题,引出每位参观者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思考。
您将在接下来进入到展览“梦想时间”的第一个部分。在西展厅,我们试图构建一个由梦想引出的相遇之地,也是做梦者的相会之地。在此处,我们邀请美国艺术家克里斯汀•孙•金,以其标志性的艺术语言在西展厅空间创作一件场域特定的墙绘作品。作为展览的引子,该作品调动观众的想象和感知方式,并延续她对口头语言、人造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与世界的关系的探索。陈泳因则拓展了名为《半梦》(HalfDream)的项目中所搭建的关于梦的网络系统,侧重对人际关系、个人记忆的关注,并邀请观众参与到对梦境的分享、交流甚至疗愈中。
02
在接下来的新展厅中,四组作品向观众展开世界不同地区个体的叙事。伊西娅尔•欧卡丽兹在《雕像》中,通过与雕塑对话的行为表演,带领观众缓缓进入主体性的世界。她在《梦的日志》中将自己的梦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于展览开放期间(1月28日)进行一次现场分享。斯凯•霍平卡的影片《口耳相传》致敬了美国艺术家、摄影师荷利斯•法朗普顿(Hollis Frampton)于1970年代创作的实验影片,并结合自己的诗文,讲述了一段交织着历史和情感的故事。海希弥与苏菲亚•艾芳尼安共同创作的全新系列纸上画作,充满了对亲人与友人的爱与怀念,他们的创作亦呼应了徐冠宇在长期的摄影创作系列《外籍人口》中对移民生活的某种亲历和见证,并揭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在这四组作品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仿佛窃窃私语着各自的快乐、痛苦或憧憬,这些故事看似毫无关联,却共享着某种个体的私密性与温情。
03
进入到中展厅,我们也进入到一个传统与现代能量相交织的场域。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以各自的方式诠释了当代生活,以及全球化变迁中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并以不同方式向我们勾勒出更为集体性的历史愿景。我们会看到艾丝利•乔乌肖鲁与因吉•艾薇内通过绘画以某种萨满式的呼唤“救赎”一条土耳其深受污染的河流,冯志炫通过综合材料的雕塑创作,讲述折叠了远古和后人类时代的技术神话与贸易史。曹晶的浮雕作品探索东西方之间的历史互动,过去与未来的交融,以及后全球化文化中不断演变的身份。王伊芙苓韬程在她的“假海报”系列中,通过挪用文学作品中既定命题并对其作出更具当代立场的评述,亦将水墨、书法等媒介从简单的传统源流与临摹复制程式中解放出来。
杜曼诺维创作的雕塑,与涉及技术发明的时间线相叠置,探索女性与技术历史的亲密关系。马秋莎的最新作品《海上窗》——在一个可移动的橱窗内通过挪用、编排与重构历史物件,使得物件的历史确定性发生游移,生成出若干想象的路径,并连同背后所蕴藏的生产与贸易流转、集体记忆以及个人情感都被一一激活。
彭祖强在最新作品《自动更正》中,通过流行音乐思考文化情感中的他者身份,摇摆于不断交替更正于集体之梦中的“你”和“我”,引起人们对思想和情感世界的外延、回忆及其脆弱性的思考。王裕言的全新影像装置作品《熟睡的世界转过身来》结合大量的现成影像素材,描绘了一个虚构世界中的人造照明工程,引起人们对技术神话的反思。
单慧乾通过作品《全部都係你》分别扮演了男团中的四名成员,每个角色以不同的态度体现出超越人造二元的多重身份,揭示偶像文化的造梦机制背后欲望及情感结构的共通。在展览的尾声,我们以陈泳因的《半梦》作为结尾,邀请观众在梦想时间中对他人也说说自己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