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
参观信息
票务
会员
团体
商店与书店
展览
UCCA北京
UCCA沙丘
UCCA Edge
UCCA陶
UCCA Offsite
项目
公共实践
出版物
档案
图书馆
尤伦斯艺术基金会
在线购票
成为会员
支持我们
加入我们
关于我们
UCCA北京
今日闭馆,
UCCA沙丘
今日闭馆,
UCCA Edge
今日闭馆,
UCCA陶
今日闭馆,
EN
在线购票
成为会员
在线购票
成为会员
EN
返回
语音导览
刘小东来自一个人口不到1万的小镇金城,距离辽宁省锦州市25公里。在这个小镇里有一家造纸厂,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他家的所有家庭成员都曾在造纸厂工作。至今,造纸仍然是金城的唯一经济支柱。17岁那年,刘小东离开了故乡,到北京学习艺术,此后他只有过年过节才会回老家。2010年,刘小东为了筹备在UCCA北京的“金城小子”展览,专程回到金城,以故乡的变化和儿时伙伴如今的生活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曾经的一起玩耍的伙伴,或是变成下岗工人,或是成为KTV的老板,或是出狱后老来得子,他们的生活变化正是时代印记的社会缩影。在刘小东的画笔之下,我们不仅能看到他曾经的故乡、儿时伙伴、一山一水,每一个细节都繁衍开来,这不是基于记忆,而是一种洞察和体悟,用刘小东自己的话来说,“时间是最伟大的艺术”。
刘小东一直对迁徙和人的背井离乡的现象比较着迷,展览的这个部分挑选了他2015年应意大利斯特罗齐宫美术馆的邀请,前往意大利普拉托描绘当地的唐人街移民,以及欧洲难民危机现状的“迁徙”系列作品,另一侧的《本来事情会更糟》则是他2017年再次回到意大利,以聚集在米兰车站前的移民群体为对象创作的大幅群像。他在创作“迁徙”系列作品时写下的一篇取名为《迁徙图》的绘画日记,也许最能概括他当时的创作心境以及对这个主题的思考,在这里摘录如下:“自古至今直至将来,人类的迁徙是无法避免的,向往到更美好的地方生活也是人之常情。迁徙带来生机也带来麻烦。我想今天欧洲面临的焦虑是既要保持既有社会秩序不变又要处理各个种族迁徙融合带来的麻烦。就像我自己既对变化的世界充满好奇,又害怕变化冲击已有的舒适生活。我的父母会老去,我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险境。我焦虑,我唯一的选择是画下他们,画我所看到的。可是整个社会的变化呢?可能没有唯一的选择,我们同在焦虑中。”
2016年夏,刘小东“边走边画”的步伐来到了孟加拉湾北岸的吉大港,近20千米的海岸线上拆割废弃轮船的景观和拆船工人的生存境况成为他新的绘画主题。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拆船业,到了90年代末,交通便利、劳工密集的吉大港已经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的拆船工场之一,穿梭其间熟练的拆船工人三个月内就能将一架搁浅在海滩上的巨型废弃船骨完全解体。与此同时,拆船过程中释放的有毒物质时刻损害着工人的健康,坠物、爆炸事故频发,更让缺少必要防护设备的工人面临着生命威胁。吉大港的绘画项目让刘小东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地政府担心拆船工人极度危险的工作环境遭到曝光;船厂老板也怀疑刘小东一行人以绘画为名偷拍拆船技术。常规的拍照摄像都被禁止,拍摄纪录片不再可能,甚至一贯得心应手的现场作画都成为奢望,刘小东只能回到北京后依靠偷拍的照片与想象力重现记忆中的场景。“钢板”系列的双联画中,工人肩扛铁板的身影写实与抽象画似的锈迹斑斑的船板特写并置,让人看到严苛的生存条件下蓬勃的生命力。
在绘画之外,刘小东的创作涉足多种媒介,并且都颇有建树。他与电影一直走得很近,贾樟柯、王小帅、张元等导演都和他是多年好友,他主演的王小帅的电影《冬春的日子》是90年代中国独立电影的杰作。刘小东习惯以纪录片记录自己的创作过程,其中由侯孝贤率领团队拍摄的《金城小子》获得第48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此次“你的朋友”项目也包含一部同名纪录片。刘小东组织绘画项目的工作方式更让他获得了“画家导演”的称号。摄影则是刘小东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另一个方面,他从80年代开始就一直以照片记录下周遭人们生活的状态,其中一些直接成为他日后绘画的素材,我们在他的绘画中也常常能感受到其中“照相般”的视角与现场感。他曾举办过多次摄影展,也出版过摄影集,近年来他还经常在自己拍摄的照片上作画。除此之外,刘小东在每次写生时都以日记形式记录下当时的创作心态,生动的日记恰如其分的补充了画面之外的内涵,他自己在一次采访中曾说:“别人仅仅把我当成具象画家,其实,在我写生的过程中有日记,有电影,它们和绘画一样都是艺术痕迹。艺术是有限制的,在这段被限制的时间内,一切皆为艺术。”
202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刘小东都被困在纽约。年初,他接受了达拉斯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邀约,在得克萨斯的小镇完成美国—墨西哥边境主题创作。一场最终席卷全球的疫情让原本打算在纽约与家人短聚的刘小东不得不停留更久。断航、封城,在有限的活动空间里,时间的流动变得更加缓慢。熟悉的画笔自然成为了刘小东疫情阴翳下保持积极心态努力生活的寄托,除去几乎每天一张的小幅水彩,刘小东还会用照片画的方式为镜头捕捉到的寂寥街景添几笔生气。他将创作上传到社交媒体,与全球各地的互联网居民分享疫情下的城市景观与社会变化。窗外,街边,散步的家人,游行的队伍,刘小东用视野与脚步丈量的纽约一角,抓住的一帧帧都市定格,凝聚成小小画纸与相片上的悲喜剧,书写着每个人的2020年疫情回忆。
眼前的这幅大型群像描绘了刘小东的一众好友,从左到右分别是张元、宁岱、刘小东自己、王小帅、邬迪以及喻红,前景中的两位年轻人则是邬迪的女儿和王小帅的儿子。画面中的每个人之间都隔着一定的距离,观众可以清晰地观察画中人的样貌,艺术家以此突出每个人不同的性格和神态。刘小东在画完几位友人的单独肖像之后,在王小帅工作室院子里举行了一场朋友聚会,以此为契机绘制了这幅群像,取名为《宁岱同学亲自笑了》则是希望以这个诙谐的名字缓和群体站像的严肃性,同时也是朋友之间亲切情谊的体现。这幅作品可以被视为“你的朋友”项目的总结,前景中这两位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与身后步入中老年的一众好友在画面中形成了有趣的反差与互补,似乎预示着希望与生命中新的轮回。
这幅自画像是整个“你的朋友”项目的缘起,最初是刘小东为他在格陵兰岛一座孤儿院的绘画项目“乌玛奈克”创作的一幅作品,他光着身子以起跑的姿势站在老家的雪地中,立意是从黑土坑跑到北极所需要的时间。后来因为刘小东觉得这幅画与孤儿院的主题不太符合,便没有将作品放入展览,一直在家反复修改这幅画,越改越接近自己的状态和心境。随后与UCCA馆长田霏宇讨论新展主题的时候,刘小东建议就以这张画作为出发点,并打趣说道:“第一次在UCCA办展览,我把老家献给你,这次展览我把中老年最后的肉体献给你,都是最舍不得给人看的那部分。上次在UCCA的展览是掏心窝子,这次展览其实也是掏心窝子:有家乡,有我自己,也有我的老朋友。”
这幅群像描绘了刘小东的哥哥、妈妈以及杨华等友人在黑土坑的院子门口换灯的场景,作为“你的朋友”项目最后一幅完成的作品,这幅作品可以说是对艺术家这一年多以来先是滞留纽约数月然后终于回到北京,随后往返老家多次的绘画旅程的终点。我们在画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座朴实农家小院的全貌,正值初春时节,树木吐新,花朵含苞,家人与好友在一起忙碌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寄托着最令艺术家安心的归家感。如果说十年前刘小东创作“金城小子”的时候,更多地带着洞察的心态在观察家乡的变化,这一次回家他则安静地待在故乡现场。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家长里短之间,不仅关于记忆与乡愁,似乎还孕育着新的变化与可能。
刘小东一直有在笔记本上思考和构想作品的习惯,尤其是在2004年创作开始现场绘画的创作方式之后,文字逐渐代替草图和速写成为了笔记本中最主要的内容,而且显示出一种以语言捕捉形象和再现场面的愿望。似乎和他对自己绘画的要求一样,刘小东希望用这些文字传达出现场的声音和形象,包括绘画无法表现的观察和体会。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绘画不仅仅是图像,它更是手感留下的痕迹”,日记也是此类“痕迹”中的一种。这次“你的朋友”项目中,刘小东留下了20余篇绘画日记,记录下这场展览的缘起、构想与整个绘画项目的生长脉络。小诗短句,几笔速写,穿插在朴实真挚的日记文字之间,串联起“你的朋友”画面背后的故事。日记中凝聚着刘小东时隔多年对家人朋友的重新观察,以及对共同度过的难忘时光的回忆,三言两语勾勒出画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留下一篇篇或是打趣或是深情的人物小品,拼凑出字里行间的“你的朋友”。
金城
刘小东来自一个人口不到1万的小镇金城,距离辽宁省锦州市25公里。在这个小镇里有一家造纸厂,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他家的所有家庭成员都曾在造纸厂工作。至今,造纸仍然是金城的唯一经济支柱。17岁那年,刘小东离开了故乡,到北京学习艺术,此后他只有过年过节才会回老家。2010年,刘小东为了筹备在UCCA北京的“金城小子”展览,专程回到金城,以故乡的变化和儿时伙伴如今的生活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曾经的一起玩耍的伙伴,或是变成下岗工人,或是成为KTV的老板,或是出狱后老来得子,他们的生活变化正是时代印记的社会缩影。在刘小东的画笔之下,我们不仅能看到他曾经的故乡、儿时伙伴、一山一水,每一个细节都繁衍开来,这不是基于记忆,而是一种洞察和体悟,用刘小东自己的话来说,“时间是最伟大的艺术”。
迁徙
刘小东一直对迁徙和人的背井离乡的现象比较着迷,展览的这个部分挑选了他2015年应意大利斯特罗齐宫美术馆的邀请,前往意大利普拉托描绘当地的唐人街移民,以及欧洲难民危机现状的“迁徙”系列作品,另一侧的《本来事情会更糟》则是他2017年再次回到意大利,以聚集在米兰车站前的移民群体为对象创作的大幅群像。他在创作“迁徙”系列作品时写下的一篇取名为《迁徙图》的绘画日记,也许最能概括他当时的创作心境以及对这个主题的思考,在这里摘录如下:“自古至今直至将来,人类的迁徙是无法避免的,向往到更美好的地方生活也是人之常情。迁徙带来生机也带来麻烦。我想今天欧洲面临的焦虑是既要保持既有社会秩序不变又要处理各个种族迁徙融合带来的麻烦。就像我自己既对变化的世界充满好奇,又害怕变化冲击已有的舒适生活。我的父母会老去,我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险境。我焦虑,我唯一的选择是画下他们,画我所看到的。可是整个社会的变化呢?可能没有唯一的选择,我们同在焦虑中。”
吉大港
2016年夏,刘小东“边走边画”的步伐来到了孟加拉湾北岸的吉大港,近20千米的海岸线上拆割废弃轮船的景观和拆船工人的生存境况成为他新的绘画主题。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拆船业,到了90年代末,交通便利、劳工密集的吉大港已经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的拆船工场之一,穿梭其间熟练的拆船工人三个月内就能将一架搁浅在海滩上的巨型废弃船骨完全解体。与此同时,拆船过程中释放的有毒物质时刻损害着工人的健康,坠物、爆炸事故频发,更让缺少必要防护设备的工人面临着生命威胁。吉大港的绘画项目让刘小东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地政府担心拆船工人极度危险的工作环境遭到曝光;船厂老板也怀疑刘小东一行人以绘画为名偷拍拆船技术。常规的拍照摄像都被禁止,拍摄纪录片不再可能,甚至一贯得心应手的现场作画都成为奢望,刘小东只能回到北京后依靠偷拍的照片与想象力重现记忆中的场景。“钢板”系列的双联画中,工人肩扛铁板的身影写实与抽象画似的锈迹斑斑的船板特写并置,让人看到严苛的生存条件下蓬勃的生命力。
在媒介之间
在绘画之外,刘小东的创作涉足多种媒介,并且都颇有建树。他与电影一直走得很近,贾樟柯、王小帅、张元等导演都和他是多年好友,他主演的王小帅的电影《冬春的日子》是90年代中国独立电影的杰作。刘小东习惯以纪录片记录自己的创作过程,其中由侯孝贤率领团队拍摄的《金城小子》获得第48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此次“你的朋友”项目也包含一部同名纪录片。刘小东组织绘画项目的工作方式更让他获得了“画家导演”的称号。摄影则是刘小东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另一个方面,他从80年代开始就一直以照片记录下周遭人们生活的状态,其中一些直接成为他日后绘画的素材,我们在他的绘画中也常常能感受到其中“照相般”的视角与现场感。他曾举办过多次摄影展,也出版过摄影集,近年来他还经常在自己拍摄的照片上作画。除此之外,刘小东在每次写生时都以日记形式记录下当时的创作心态,生动的日记恰如其分的补充了画面之外的内涵,他自己在一次采访中曾说:“别人仅仅把我当成具象画家,其实,在我写生的过程中有日记,有电影,它们和绘画一样都是艺术痕迹。艺术是有限制的,在这段被限制的时间内,一切皆为艺术。”
纽约2020
202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刘小东都被困在纽约。年初,他接受了达拉斯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邀约,在得克萨斯的小镇完成美国—墨西哥边境主题创作。一场最终席卷全球的疫情让原本打算在纽约与家人短聚的刘小东不得不停留更久。断航、封城,在有限的活动空间里,时间的流动变得更加缓慢。熟悉的画笔自然成为了刘小东疫情阴翳下保持积极心态努力生活的寄托,除去几乎每天一张的小幅水彩,刘小东还会用照片画的方式为镜头捕捉到的寂寥街景添几笔生气。他将创作上传到社交媒体,与全球各地的互联网居民分享疫情下的城市景观与社会变化。窗外,街边,散步的家人,游行的队伍,刘小东用视野与脚步丈量的纽约一角,抓住的一帧帧都市定格,凝聚成小小画纸与相片上的悲喜剧,书写着每个人的2020年疫情回忆。
宁岱同学亲自笑了
眼前的这幅大型群像描绘了刘小东的一众好友,从左到右分别是张元、宁岱、刘小东自己、王小帅、邬迪以及喻红,前景中的两位年轻人则是邬迪的女儿和王小帅的儿子。画面中的每个人之间都隔着一定的距离,观众可以清晰地观察画中人的样貌,艺术家以此突出每个人不同的性格和神态。刘小东在画完几位友人的单独肖像之后,在王小帅工作室院子里举行了一场朋友聚会,以此为契机绘制了这幅群像,取名为《宁岱同学亲自笑了》则是希望以这个诙谐的名字缓和群体站像的严肃性,同时也是朋友之间亲切情谊的体现。这幅作品可以被视为“你的朋友”项目的总结,前景中这两位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与身后步入中老年的一众好友在画面中形成了有趣的反差与互补,似乎预示着希望与生命中新的轮回。
黑土坑自画像
这幅自画像是整个“你的朋友”项目的缘起,最初是刘小东为他在格陵兰岛一座孤儿院的绘画项目“乌玛奈克”创作的一幅作品,他光着身子以起跑的姿势站在老家的雪地中,立意是从黑土坑跑到北极所需要的时间。后来因为刘小东觉得这幅画与孤儿院的主题不太符合,便没有将作品放入展览,一直在家反复修改这幅画,越改越接近自己的状态和心境。随后与UCCA馆长田霏宇讨论新展主题的时候,刘小东建议就以这张画作为出发点,并打趣说道:“第一次在UCCA办展览,我把老家献给你,这次展览我把中老年最后的肉体献给你,都是最舍不得给人看的那部分。上次在UCCA的展览是掏心窝子,这次展览其实也是掏心窝子:有家乡,有我自己,也有我的老朋友。”
换灯
这幅群像描绘了刘小东的哥哥、妈妈以及杨华等友人在黑土坑的院子门口换灯的场景,作为“你的朋友”项目最后一幅完成的作品,这幅作品可以说是对艺术家这一年多以来先是滞留纽约数月然后终于回到北京,随后往返老家多次的绘画旅程的终点。我们在画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座朴实农家小院的全貌,正值初春时节,树木吐新,花朵含苞,家人与好友在一起忙碌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寄托着最令艺术家安心的归家感。如果说十年前刘小东创作“金城小子”的时候,更多地带着洞察的心态在观察家乡的变化,这一次回家他则安静地待在故乡现场。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家长里短之间,不仅关于记忆与乡愁,似乎还孕育着新的变化与可能。
日记
刘小东一直有在笔记本上思考和构想作品的习惯,尤其是在2004年创作开始现场绘画的创作方式之后,文字逐渐代替草图和速写成为了笔记本中最主要的内容,而且显示出一种以语言捕捉形象和再现场面的愿望。似乎和他对自己绘画的要求一样,刘小东希望用这些文字传达出现场的声音和形象,包括绘画无法表现的观察和体会。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绘画不仅仅是图像,它更是手感留下的痕迹”,日记也是此类“痕迹”中的一种。这次“你的朋友”项目中,刘小东留下了20余篇绘画日记,记录下这场展览的缘起、构想与整个绘画项目的生长脉络。小诗短句,几笔速写,穿插在朴实真挚的日记文字之间,串联起“你的朋友”画面背后的故事。日记中凝聚着刘小东时隔多年对家人朋友的重新观察,以及对共同度过的难忘时光的回忆,三言两语勾勒出画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留下一篇篇或是打趣或是深情的人物小品,拼凑出字里行间的“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