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北京

“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展览系列影像
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2024.3.30
14:00-18:00

影像艺术交流
地点:  UCCA报告厅
语言:  中文

“玛丽亚·拉斯尼格的影像是肢体转换的练习:令人欣慰的互动、生动的批判、奇妙的构思。这些有趣的画面,有时是由导演本人手绘和演唱的……在她的创作中,关于女性的思考被巧妙地展示出来。”

——2024年柏林国际电影节

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玛丽亚·拉斯尼格以开创性的“身体意识”绘画为人熟知,着眼于身体带给自身的感受,而非形体外貌的描绘。UCCA于2023年9月2日至2024年1月7日,呈现奥地利画家玛丽亚·拉斯尼格(1919-2014)于中国的首个重要个展——“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展览汇集了36幅涵盖拉斯尼格各时期创作的油画,以及精心挑选的代表性素描,包括从艺术家早期描绘抽象形状的作品,到20世纪70年代的“现实主义”绘画,以及晚期具有创新性的自画像。

20世纪70年代,拉斯尼格在纽约生活期间拍摄了一系列16毫米短片,在此期间,她成为艺术家团体“女性/艺术家/电影制作人公司”的活跃成员。她的动画作品采用了毛毡尖钢笔画、水彩画、剪贴拼贴画和喷涂模版画的各种组合,经常将她拍摄的镜头融入其中,如《形状》(1972)和《手相》(1974)。她的实景电影《鸢尾花》(1971)和《巴洛克雕像》(1970-1974)采用特写镜头和多重曝光的方式,展现了不连贯的人体视角。她通过各种电影和动画技术,诙谐地探讨了性别规范、女性身体的表现、人际关系和权力动态。拉斯尼格绘画的主观性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她的情感、遭受的挫折和社会评论不仅通过自画像得到表达,还同样通过动画生物、照片和杂志剪影以及舞台场景的棱镜得到表达。

拉斯尼格首部也是最著名的影像《自画像》(1971,获纽约州艺术委员会奖)是在她纽约工作室里创作的,她用两本电话簿、一块玻璃板和一个灯泡作为临时的动画支架。她对此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我为什么要拍摄这部影片?”在她的最后一部影片《玛丽亚·拉斯尼格歌谣》(1992,与休伯特·西莱斯基合作)中也有所体现。后者是拉斯尼格在1980年永久返回奥地利后拍摄的唯一一部影像。

为纪念这位艺术家对艺术电影的贡献,2024年柏林国际电影节特设“玛丽亚·拉斯尼格:经典电影”展映单元。与此同时,2024年3月30日(周六),UCCA也将携手奥地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视觉艺术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电影艺术与文化多样性教席共同呈现拉斯尼格的经典动画影像及交流活动,试图探讨其艺术创作的先锋性和实验性,而UCCA编辑出版的展览同名画册《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也将在近期与公众见面,以此表达对这位奥地利艺术家最崇高的敬意。

活动日程

14:00-14:10活动致辞
14:10-14:30VCR分享
14:30-15:20动画影像
15:20-16:30映后交流
16:30-18:00酒会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1 / 13

影像简介

《自画像》

1971 | 2分钟 | 奥地利 | 经典动画

获奖:1972年纽约州艺术委员会奖

简介:用动画电影技巧对艺术家生活进行一段带有安抚的回顾。拉斯尼格的头部被毡尖笔画出来,用奥地利口音的英语吟唱着她的生活,她的梦想,以及她对伴侣永恒的追求:“去寻找更好的另一半。”


《椅子》

1971 | 2分钟 | 奥地利 | 经典动画

简介:画面用毡尖笔在纸上快速画出来,各色形状的椅子看起来就像会呼吸的生物。在一架走调的钢琴为默片演奏音乐的伴奏下,椅子们开始移动。这些物体化身的草图既像闹剧,又像一场调侃。


《身形》

1972| 10分钟 | 奥地利/美国

简介:人形随着巴赫曲调,在羽管键琴上急速奔跑而起舞。然而,那些丰满的掷铁饼运动员和结实的女孩的动画喷漆形象很快就迷惑了我们受文化制约的眼睛:什么是男性,什么是女性? 人物的剪影随着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巴洛克音乐舞动着。


《手相》

1973 | 11分钟 | 奥地利 | 经典动画

简介:影片讲述了一个胖女孩不想只为了取悦男人而变瘦,她和他的第一次以及一场在科学和伪科学之间的抗争。在这部影像中,拉斯尼格研究了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与他人身体的感觉之间的差距。


《艺术教学》

1976 | 8分钟 | 奥地利 / 美国 | 经典动画

简介:对维米尔、米开朗基罗等名画中呈现的女性主义的解读。通过约翰在片中的话语,拉斯尼格揭开了从维米尔到米开朗基罗等著名艺术作品的男性视角。


《玛丽亚·拉斯尼格的歌谣》

1992 | 8分钟 | 奥地利 | 经典动画

简介:拉斯尼格用14节诗向我们讲述了她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开始直至今日。同时,在背景构建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是充满讽刺、幽默和智慧的动画图画。“这个世界和人们的悲剧性困惑、偏见和迷信给了我大量的素材和灵感,足以让我评论。不完美和痛苦都可以用幽默来克服。以画家的身份去写文章、对话和歌曲是一场巨大的冒险,但这份经历也唤醒了我的良知和责任感,即使不展现在电影之前,也可以在电影之后领略一二。”


《灵魂姐妹:希尔德》

1972/1976 | 5分钟 | 奥地利 | 修复

简介:这是一部纪念奥地利艺术家希尔德加德·阿布萨隆的肖像影像,她住在维也纳,在应用艺术大学任教。20世纪50年代初,拉斯尼格和阿布萨隆通过维也纳艺术俱乐部相识。本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粗略剪辑。色彩校正和最终剪辑由玛拉·玛图什卡和汉斯·沃纳·波肖科完成。配乐由安东·韦伯恩创作弦乐四重奏慢乐章。

嘉宾

致辞嘉宾


满昊宸 (奥地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负责人)

奥地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负责人


谭慧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院常务副院长)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中国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影视艺术学会理事,北京市高教学会大学英语研究分会常务理事,艺术英语专业分委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化与翻译研究中心研究员。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委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北京电影学院领军人才等称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主持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出版专著《中国译制电影史》《中国电影在新加坡》《丹麦电影史》,编著、主编或参编《新征程艺术类大学综合英语教程》《中国电影文化英语读本》《电影中的服饰风尚》等书籍30余本,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Kosmorama》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VCR嘉宾


汉斯·维尔纳·波肖科 (艺术家)

奥地利艺术家、策展人。曾是玛丽亚·拉斯尼格的学生和助手,直到她2014年去世,现任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成员。2018年,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与奥地利电影博物馆密切合作,对拉斯尼格“进行中的电影”(Film in Progress)的原始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和修复。汉斯和玛拉·马图施卡(Mara Mattuschka)按照拉斯尼格最初的构思和指示,修复这些电影遗产,并在国际上大受欢迎。2020-2022年,汉斯参与合著拉斯尼格的三部出版物:2020年的《玛丽亚·拉斯尼格给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的信:与艺术共存,让人不再枯萎》(Maria Lassnig: Letters to Hans Ulrich Obrist: Living with Art Stops One Wilting!),2021年的《玛丽亚·拉斯尼格:电影作品》(Maria Lassnig: Film Works),2022年的《访谈:你必须双脚跳入绘画中》(Interviews: You Have to Jump into Painting With Both Feet)。


休伯特·西莱茨基 (艺术家、导演)

奥地利艺术家,1992年与拉斯尼格共同创作《玛丽亚·拉斯尼格的歌谣》。1982-2012年在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玛丽亚·拉斯尼格教授的大师班上建立并管理“实验动画电影工作室”。1984年,创立了国际动画电影协会(ASIFA)奥地利分会(Asifa Austria)。1986-1991年,成为奥地利电影推广委员会成员,维也纳艺术之家的董事会成员。1988年成立维也纳动画电影制作公司(Animotion Films Vienna),1989年成立A.S.K.电影小组,1990-1991年,担任布伦瑞克艺术学院电影系讲师。1992-1994年成为奥地利驻布鲁塞尔欧盟媒体项目代表;2008年,在工作室成立25周年之际,为奥地利年轻电影制片人设立了多个类别的休伯特·西莱茨基奖,奖励艺术和实验短片或动画。2011年、2012年、2013年、2016年在路德维希堡BW电影学院讲学;2016年在魏玛包豪斯大学讲学,成为魏玛短片节评委;2016年担任柏林沃尔克斯布恩国际电影节诗歌电影大师班评委;并担任维也纳、克拉科夫、汉堡、华沙、斯图加特、马赛等电影节评委、“自由影院”策展人等。


迈克尔·勒本施泰因 (奥地利电影博物馆馆长)

1974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自2017年起任奥地利电影博物馆馆长。2011-2017年,任澳大利亚国家电影和声音档案馆(NFSA)首席执行官。自2013年起,任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FIAF秘书长。此前,曾在奥地利电影博物馆和路德维希·玻尔兹曼历史与社会研究所担任高级职位。曾任奥地利联邦教育、艺术和文化部顾问。还曾担任视听档案和历史领域的自由策展人和研究员,对前卫电影和纪录片、视觉历史特别感兴趣。作为一名作家,出版了有关彼得·切尔卡斯基、古斯塔夫·多伊奇、玛丽亚·拉斯尼格和露丝·贝克曼等电影制片人的书籍。作为奥地利电影博物馆出版物系列的制片人,参与电影博物馆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收藏和电影制片人詹姆斯·本宁(James Benning)书籍的发行。著名出版物包括《电影策展:档案、博物馆和数字市场》 (2008)。作为一名记者、专栏作家、评论员和编辑,为众多电影史、策展和当代电影文化的出版物、书籍和文章做出贡献。此外,还是德语电影期刊kolik.film的联合创始人和编辑,以及维也纳周刊Falter的评论家。2019年,带领奥地利电影博物馆与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开启拉斯尼格电影修复计划。2021年,与埃兹特·孔多、彼得·帕克什以及汉斯·维尔纳·波肖科合著《玛丽亚·拉斯尼格:电影作品》(Maria Lassnig: Film Works)。


映后嘉宾


曹颋 (影视制片人、出品人、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院长)

现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创作实习处处长、青年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广联合会微视频短片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网络视听服务协会理事、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理事。目前在教学基础上,主要从事电影、剧集、人像摄影、时尚摄影与数字影像艺术的创作与研究。担任国家民委“道中华”系列短片制片人;担任剧集《骨语2》监制;担任电影《红颜常情剑》艺术总监;担任监制、导演的致敬建党百年系列短片《擎光者》获得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优秀作品”,全国微视频短片推优展播中获一等奖;担任电影《不虚此行》出品人,该片获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男主奖;担任电影《追月》出品人,该片入围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获第三十六届金鸡奖最佳女主奖和中小成本最佳影片提名;担任电影《花渡好时光》联合出品人,该片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院奖”剧情作品一等奖。担任策展人的影像大展《中国面孔》获第十届丽水摄影节优秀展览奖;摄影作品《女人·花》系列入选第二、三、四届高校“教·学”摄影作品展“专家推荐展览”;《足迹》获西铁城国际摄影大赛三等奖;《噤声》获北京市高校师生摄影作品展三等奖。


周戭 (艺术家、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环境设计(虚拟空间艺术)专业教研室主任。创作领域涉及影像、装置、电影视效设计、展演展陈设计等多种领域。个人作品曾在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展出。近年来,不断研究和实践虚拟空间艺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与跨界表达。


牛小雨 (青年导演、编剧)

出生于安徽合肥,青年导演、编剧,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分别获得动画专业和实验影像专业的学士、硕士学位,现为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在读博士。曾独立拍摄制作的短片《鱼花塘》和《青少年抑制》入围第十届中国独立影像展和第十二届FIRST青年电影展。其长片处女作《不要再见啊,鱼花塘》提名第7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当代影人单元金豹奖,获得第十六届FIRST青年影展“一种立场”荣誉推介、“FIRST FRAME 2022年度影像”,并入选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镜界”单元。


主持人


林立 (UCCA公共实践部策划人)

常年与众多公益机构、使馆、电影节/展合作,曾组织过数千场电影活动,放映过近万部电影(包括长片和短片),主题涉及艺术家影像、女性、青年导演、科技、生态、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以及艺术无障碍等。希望借此推广中西文化交流,让更多人感受优质影像的魅力。


合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