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圳市罗湖区粤海城•金啤坊 D栋二层

第九届深双特别板块“万籁之迹”

2022.12.10 - 2023.3.12

地点:  中国深圳市罗湖区粤海城•金啤坊 D栋二层

UCCA集团艺术总监兼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受邀参加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以下简称“深双”),与UCCA Lab团队一起策划了3位(组)艺术家与GENELEC真力联合共创的参展作品,邀请艺术家李星宇与朱剑辰、秦思源、邵彦棚与石青就主展场中特别的工业遗存罐体空间进行创作,并完成了3组作品呈现。

展出作品

查看更多

邵彦棚与石青
《女神在穹顶》

2022

声卡、功放、音箱、投影
深双特别板块“万籁之迹”展览现场
素材:张怀显

李星宇与朱剑辰
《时间之河》

2022

声卡、功放、音箱、高纯硅块、激光
深双特别板块“万籁之迹”展览现场
©UABB 摄影:胡康榆

秦思源
《回音仓》

2022

电脑、话筒、声卡、功放、音箱
深双特别板块“万籁之迹”展览现场
素材:张怀显

1 / 3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1 / 6

万籁之迹

文/尤洋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声音是无法回避的媒介,构成了空间与空间体制下日常生活的情动或镜像。与建筑空间所使用的材料相比,声音更能呈现出热媒介的属性,同时也可以内化为一种有着强烈生息感的表征空间——既是听觉的,也是具有同构性的。

在视觉艺术的讨论研究中,耳与眼的联觉是持之以恒的命题,并且以空间形式作为终点。如古典时期的阿格桑德罗斯或未来主义的贾科莫·巴拉分别通过雕塑和绘画表现声音,但这种表现并非尽头,而是假以幽怀地通过声音指向其造型身后的城邦空间或工厂车间。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则直接用描绘空间的方式呈现了画面与声学的空间。

声音是人与所在城市空间的共鸣共奏,城市双年展的观众,在聆听声音时也会构建起自我空间,并且对其加以认知。如果说古典音乐的调性结构与同时期的现代主义空间、现代生活的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对于去除调性的音乐——更接近当代艺术意涵下的“声音”,则更类似于今天的后现代生活——紧凑、技术论、瞬间的闪亮与迅速的遗忘,并且旨在打破其内在的同一性,创造出具备文化意义的间隙。

 在独具工业遗存风貌的啤酒筒仓声场内,“万籁之迹”的主题揭示了声音如何成为贯穿城市生活与生命政治的一个个时刻,策展团队与艺术家一同邀请观众细听情境,体验和共创万物的迹象。

金威啤酒厂是深圳人的共同记忆,作品所在的筒仓空间便是用于存储金色酒液的构筑物。在石青和邵彦棚的合作中,翻转的环形、游移的气泡,从筒仓顶部传来的空灵的声音,都将人们拉进摇曳的琼浆,沉醉于亦真亦幻的空间之中。《女神在穹顶》超脱了观众对固体空间的感知和刻画,着重于营造作品色调和氛围,艺术家们试图从感官出发,用声音和光影创造情境。

从声音维度来观察,人类在工业化之后对自然资源的占据是非常明显的。生命与其环境所呈现出的共生默契,往往容易消匿在人群密集的城市区。李星宇的创作试图在城市的加速发展中有意识地唤醒对于万物的惊奇。在《时间之河》中,李星宇将雨林中不同频段的声音解离出来,纵向分布在罐体空间内,给予每一种声音相对自由的空间“发声”。朱剑辰采用了分别存在于昆虫、鸟类、哺乳动物和植物中,包括人体中也同样具备的四个基因片段构成了毗邻相连的空间装置。观众可以聚集在一层空间,感受硅晶与光线组成的“染色体篝火”,体验穴居人类诉诸听觉传递故事的形式。

在筒仓形的工业建筑空间中,空心腔体所形成的回声室为作品《回音仓》提供了独特的声音场域。艺术家利用话筒和音箱形成回授,声源被传声器拾取之后经由扩声系统多次放大,产生一种特殊的氛围声音。观众们在聆听声音的同时,更是体验声音对空间环境的塑造,感受声音的“动态”形状。空间廊道中的第三支话筒,为观众与作品的共构提供了可能——参与者步行经过会带来环境音的变化,观众的低吟或呼喊都将转化为声学信号,介入原本的声音系统,并逐渐融合成为新的表征与所指。这件参与式的声音空间装置形成了一种不断演变的集合体的感受与书写。

关于艺术家

李星宇

独立音乐人、声音艺术家、声学空间设计师、制作人、录音工程师、音乐教师,现工作生活于北京。第一个入选柏林电影节天才训练营的中国作曲家。对他来说,声音既是理性的物理元素,又是感性的抽象表达。他认为在人类可以听见的声音之中,音乐只是其中非常有限的一小部分,它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从庞杂的声音数据库中不断被提炼出来——在越来越精细的自我塑形过程中,也不断规定着我们的听觉经验。李星宇通过个人音乐人项目“鲸鱼马戏团”已发行6张录音室专辑、6张实验专辑(至2021年4月)、EP单曲及诸多跨界创作专辑等。以个人名义发起的艺术项目“52HZ声音馆”,旨在发掘音乐之外的听觉艺术空间,其首个子项目“亚马逊寻声计划”自发起以来广受关注。2018年发起“寻声西游记”项目,在新疆多地记录民间音乐并打破传统作曲方式,即兴录制融合风格的音乐作品。自2008年起担任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音乐科技系外聘教师。自2007年起,作为声学空间设计师,参与设计录音棚、各类声响设施与建筑等遍及中国各地的项目100余个。


朱剑辰(Jansword Zhu)

艺术家、艺术史作家,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擅长以算法造型与新材料为媒介,打破科学主义与神秘学的边界,他的艺术向后人类存在的本质发起诘问,并着眼于技术的未来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作品也展现出对东方性象征图像的当代性转化的探索。作品涉及交互装置、影像、综合材料绘画等多元媒介。作品曾于日本国立新美术馆、北京X美术馆、阿那亚戏剧节生活艺术板块“候鸟300计划”等展出。他出版的独创理论书籍《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获70余位国际重磅艺术家的授权,徐冰为其作序并评价:“给看似有序的文化生态输入了一个新的序列”。该书将荣格艺术心理学、星体文化与艺术史结合,并试图减少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在艺术史研究上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他担任凯悦尚萃酒店艺术指导,也是古驰(Gucci)、星巴克、成家班合作艺术家。曾获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最佳交互装置奖、APENFT基金会第二人生奖、德国iF设计奖、德国红点奖、金点设计奖、意大利A'Design Award奖最高铂金奖、美国Graphis设计金奖等。

  

秦思源

艺术家、策展人,现工作生活于北京。1997年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中国语言与文明专业。1998年至2002年,工作于大英图书馆的国际敦煌学项目,该项目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设立了北京办事处,致力于推动国际对敦煌发现的大量古代文献的收集和研究。 1992-1994年,秦思源是中国早期另类乐队穴位乐队的主唱。2002年,秦思源回到中国,作为艺术家在中国、欧洲和美国各地举行展览。目前,他正在建立名为“声音艺术博物馆”的大型项目,其内容包括声音博物馆、声音艺术展览、音乐演出、档案馆、儿童教育以及线上互动项目的多元化新型文化项目。秦思源于2009-2010年担任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ShContemporary)总监。2006年—2008年,担任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兼首席策展人,是UCCA的核心筹划人之一。2003年—2006年,任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经理,策划过一系列实验剧场、声音艺术和当代艺术项目,使更广泛的观众得以接触实验艺术。

 

邵彦棚(SHAO)

电子音乐人,曾使用化名Dead J进行音乐创作。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柏林Techno音乐传奇厂牌Tresor Records签约的第一位中国音乐人。他将丰富的Techno乐曲与多样的声音碎片交织,藉以探索声音与空间的动态变化。他的音乐如梦如幻,表现出光线、留白和结构等建筑语言,与艺术家王萌合作的实时影像作品 “Shape of Sound” 现场表演中拓展了声音的维度。过去15年间,先后发行了《心象》《幻术》《亭台楼阁》《光衍 Doppler Shift》等专辑。2021年发表新专辑《夜宿山》和《边界之境》。他的演出足迹遍及世界20多个国家。

 

石青

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创作涉及装置、影像和表演等多种媒介及综合使用,强调在田野工作基础上进行主体实践和媒介写作的跳跃式推进。他同时也是各类社会项目的积极组织者,为“激烈空间”(Radical Space)、“重庆工作研究所”(CWI)和“江南基栈”(Jiangnan Stack)等机构的联合创办人之一。

关于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以“城市生息” 为主题,重点关注城市“双碳”目标下的可 持续、绿色、生态发展,着眼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应对策略。 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主场。城市,受到环 境、气候和生态变化的影响,正在开始演化出各种可能性。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将推动塑造和 自然全面融合的、更加绿色生态、更加安全、更加具有韧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未来城市新前景。


关于GENELEC真力

GENELEC真力来自芬兰,自1978年生产出第一只有源音箱S30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将“真实、自然、不加粉饰”的声音带给每一个人,39年来的专注和投入,让真力成为专业音频领域中无可争议的行业标准。追求真实的声音还原和对技术的严谨态度一直是真力的信条。不仅是创作者和艺术家,所有人都值得拥有真正的原音呈现。时至今日,真力依然坚持在位于芬兰伊萨尔米(Iisalmi)的工厂精心制造每一只音箱。在森林和湖畔诞生的真力音箱承载着他们对自然的珍爱。